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招聘>文章详情

好工作应该是什么样的?

2014年12月3日 14:18 互联网 浏览次数 关键字:好工作标准 职业生涯规划 淮南招聘网

    人人都向往好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企业“高大上”,收入可观、实现自我……通常这些都被贴上好工作的标签。其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好工作需要满足几点:

    未来  合理的薪酬体系 对的人 存在感 成就感。

   1 、未来。你有详细的职业规划吗?公司能不能提供相应的平台帮你实现?

   2 、对的人。能给予你学习和进步机会的团队才是好团队。

     3 、合理的薪酬体系。这能帮你确认自己的坐标,辅助完善你的职场方向。

     4 、存在感。存在感是结果,你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在过程中体会到它。

   5 、成就感。成就感是让职场人感受到工作价值的核心因素。

  未来

  你的工作能帮助你抵达未来吗?

  这应该是你在向某一间公司投出简历前就思考的问题,其结论也是个相互印证的过程 —— 你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公司能给你什么样的未来?而这两个问题更直接的表述方式则是:你有详细的职业规划吗?你未来希望加入的公司能不能提供相应的平台实现你的规划?或者至少,它能给你带来你需要或者缺少的东西吗?

  有些人会带着幻想去一家公司工作,专挑那些别人听说的时候会 “Wow” 的公司,但好不容易进去之后,又不知道该往哪里走,觉得这跟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同。像是满腔深情被辜负了一样,没多久,他们又谋划着跳槽找个新工作。

  大部分职场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原因还是在他们自己身上。有些人在求职的时候,仅仅冲着公司的名气而来,并不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自己来这里工作的目标。

  很多人关心自己 “ 为谁工作 ” ,却不是很清楚自己 “ 为什么工作 ” 。希望在规模更大、更酷的公司里工作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在这些好公司的耀眼光环之下,职场人在求职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件事 —— 去真正地了解你向往的那家公司。

  不知道这家公司和别的公司到底哪里不同,不了解这家公司的公司文化和你自身的发展需求是否有真正契合的地方,是造成职场人感觉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之一。你希望能得到的东西可能恰好不是这家公司所擅长提供的,而它能给予你的,又不是你想要的。

  你显然不会对它感到满意,因为你们都没能符合彼此的需求。

 #pager# 

    对的人

  你愿意跟谁一起工作?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 “ 好老板,好同事 ” ,或者换个思路,没有人想要 “ 猪一般的队友 ” 。

  越来越多的工作目标需要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实现,能不能遇到一群对的人,遇到一个让你有学习和进步机会的团队是衡量一份工作是否是好工作的维度之一。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正在发生着改变,尤其体现在对个体人生价值的衡量上。 “ 颠覆性的事件不断发生,以史蒂夫 · 乔布斯为代表的一些有能力改变社会的个体和团队影响力剧增,使得职场人开始为自己谋求他们认为更好、更自由的工作方式和环境,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受到更多人的推崇。 ”

  但是这也常常容易让职场人产生错觉,将自己身边同事是否足够优秀作为衡量一个好的职场环境的标准之一。常被用来心灵鸡汤的案例包括 Google , Facebook ,或者苹果。

  我们的提醒是,符合这些标准的 “ 环境 ” 大多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群很牛的人站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好团队。

  具备哪些特征的团队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团队,下面给出了下面五个方面的评价体系:

   1 、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2 、团队成员间可以良好地沟通并很快达成共识。

   3 、团队内部有公认的共同的价值观。

   4 、团队成员互相支持,并且都能获得归属感。

   5 、团队领导能做到有效的授权。

     无论你现在身处或者即将加入的团队规模是大还是小,团队领导者的性格如何,甚至是可能需要你来从零开始组建一个新团队,只要同时满足这五个条件,它可能就是一个好团队。

   合理的薪酬体系

  和其他几项相比,这一项的权重可以适当降低,但它却总是成为影响你职业选择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薪酬收入占你所有收入来源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那么,它几乎也决定了你的生活方式。薪酬,是衡量一个职场人的绝对市场价值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份好工作,不意味着这个绝对的薪酬数字能时刻让你满意,而是你得知道,从长远看,它能否提供一套明确的薪酬体系 —— 清晰的职责范围、考核标准、奖惩制度和激励制度。很多中国公司和外企最大的不同也是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完善。一个明确的薪酬体系会帮你确认自己的坐标,辅助完善你的职场方向。

  只是,明确不意味着合理。薪酬是否符合职场人期待,总是和更多因素关联,比如对自己工作评价的认知、对成长成本的容忍度等。在能够看到一套 “ 进阶体系 ” 的时候,你会做出在不同职业阶段的薪酬决策。

 #pager# 

  存在感

  再内向害羞的人都希望自己在职场中的存在被同事和上级感知到,当他确定了自己在团队和公司内部的位置,似乎也就确定了自己在职场中存在的价值。

  李喆力在过去的 5 年里跳了 3 次槽,虽然都是做销售工作,但是横跨了医疗器材、保险和汽车三个行业。一个有 5 年经验的销售如果顺利的话,已经有资格在公司里带领团队了,但李喆力做的还是基础职位。

  他享受把东西成功卖出去那一刻的感觉,除此之外,他对这个职业就没有更多的想法了。无论在哪个公司、哪个行业,李喆力都能把自己的销售业绩做到所在团队的中游位置,但也仅仅是中游而已。他不讨厌做销售这个工作,暂时也没有家庭负担,或者房子和车子这类大宗消费的需求,唯一让李喆力感到困惑的是,无论他跳槽到哪个公司,都像是团队中的 “ 隐形人 ” 一样没有存在感。经过一番思考,他给自己总结的原因是 ——“ 可能还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 ” ,于是,他开始准备再一次跳槽。

  职场专家认为,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是他缺乏真正的职业目标造成的。

  在专家看来,存在感是结果,而不应该是目标,这意味着职场人的目标不应该是去公司或者团队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一旦找不到就萌生跳槽的想法。正确的做法是给自己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向着目标冲,在这个过程中,你梦寐以求的存在感自然而然地就会体现了。

   “ 在追求职场目标的时候,其实和追求投资回报的行为是类似的, ” 职场专家说, “ 仔细算算就知道,大多数人的职场生涯有 40 年左右,从这一整段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你就会发现,花前 10 年的时间用来单纯地积累并不过分。虽然全世界有那么多年少成名的例子,但是职场人需要一点耐心。 ”

  至少每个在职场中合理地获取了存在感的人都是一个成熟的社会人。某银行总监金丽华观察过大量的求职者和公司人,本身也有丰富的职场经验。在她的职业上升过程中,金丽华获取存在感的方式是主动去完成一些不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却对团队和整个公司有好处的 “ 边界工作 ” ,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处理各种事务的经验,并且通过成熟的渠道主动跟老板沟通自己的职场需求。 “ 一段时间之后,老板会发现你已经具备了处理各种问题的经验,当有更高级的职位空缺时就会想到给你。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

   “ 首先你自己要清楚,跟这个工作相关的东西当中,什么是你希望争取到的,什么是你需要努力的。 ” 金丽华发现很多职场人容易陷入的最大误区是跟别人做无谓的比较,他们会整天想: “ 别人去上了这个培训课,我也要去;别人出国了,那我也应该出国。如果老板不满足我,那就表明老板不重视我,进而得出在这个公司工作没前途的结论。 ” 职场人应该意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途径不同,现状不同,需求也不同。作为公司中的一员,职场人要清楚自己每天工作的价值在哪里,进而了解自己的市场价值在哪里,因为不仅员工对公司有期望,公司对员工也有期望。

  成熟且上进的员工最受公司欢迎,拥有这样品质的职场人也更容易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然后他们会觉得自己找到的是一份好工作。

 #pager#  

  成就感

  成就感,是让职场人感受到工作价值的核心因素。

  理财师谢朋在初入职场的前两年中,成就感绝大部分来自工资上涨,或者业绩排名靠前。 “ 后来慢慢的,工作的边际效用就下降了,业绩压力加大,收入增加也变得理所当然。 ” 谢朋开始转向另外一个层面的需求。开始做理财师的那几年,谢朋曾经非常热血地给客户提了很多投资建议,导致客户赔了很多钱。这原本应该是件让人产生挫败感的事情,但他却反而对资本市场更加好奇,越来越着迷于它的不确定性,并且不断进行着深入学习和研究。当谢朋发现自己把握这种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以在不确定中找到相对确定性的时候,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在逐渐提升。

   “ 成就感来源渠道的变化应该是由人的需求层次导致的,最开始也是最基础的应该是物质层面的成就感,后来你就不会满足于此了,你会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展现,并且帮助别人创造价值和获得认可。 ” 谢朋说。

  金丽华描述了另外一种更容易被职场人掌握和实现的成就感, “ 成就感还可以来自于自我承诺和驱动。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并且把这件事情坚持做下去,一段时间之后回头总结,你会很显著地获得成就感。 ”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哪怕你需要老板或者公司给予你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也首先得想清楚自己的目标。 “ 站在主管或者公司的立场来说,管理层有启发员工的义务,但无法一直在后面推着一个员工前进。 ”

  在做员工培训的时候,金丽华喜欢给大家画一个小汽车来形象地讲解有关职业通道的话题。 “ 车由你来开,公司扮演的是 GPS 和加油站的角色。 ”GPS 是职业导图,而加油站就是公司提供的各类培训。开到岔路口的时候,左转还是右转的决定权完全在职场人自己,公司和主管可以提供参考性的建议及小部分保障,但不能帮你把方向盘。 “ 决定权完全在你,不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成长只寄希望于公司和老板。 ”

  而你对于工作的失望和抱怨也会少一些。